今年是“十四五”規劃開局之年,國家多項舉措全面推進冷鏈物流設施建設,冷鏈物流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,日常所需肉禽蛋奶、果蔬、水產,已更加頻繁地與冷鏈發生交集。南方肥美的活鮮大閘蟹、反季節的麻辣小龍蝦、智利的車厘子,這些食物能實現全國范圍的流通,背后都有冷鏈的功勞。在兩會上,冷鏈話題再成熱點,并引起廣泛關注。
1、政策支持,冷鏈物流急補短板
在剛剛閉幕的全國兩會中,全國政協委員、中國烹飪協會副會長、陶然居集團董事長嚴琦在會議中提出提案:《關于規范餐飲業冷鏈食品企業發展的提案》,指出了餐飲業冷鏈食品物流體系建設中存在的問題。全國全國政協委員唐俊杰同樣提出摸清冷鏈物流底數,推動農產品冷鏈高質量發展的建議。全國人大代表王士嶺也提出了建設冷鏈物流管理體系的建議。王士嶺表示:“在2020年疫情期間,已經出現了多個冷鏈物流產品檢查呈陽性的案例,所以必須通過加強、加大管理力度,將整個冷鏈物流體系建立起來,確保送到市場和餐桌上的產品安全有保障。”多方聚焦,冷鏈行業再次引起各方關注。2020年新冠肺炎的爆發對中國冷鏈物流行業,尤其是對我國的冷庫倉儲,產生了重大影響,隨著全社會抗擊新冠疫情,國家不斷出臺支持發展冷鏈產業政策,冷鏈物流產業蘊含機遇,冷鏈物流市場穩步快速增長,需求激增將冷鏈物流推向風口。
2、冷鏈物流亟需數字化轉型
當前中國冷鏈市場呈現出總量高、發展潛力巨大兩大趨勢。未來,冷鏈行業新的機會點在哪里?專家指出“高品質的冷鏈物流將成為新的風口。未來的冷鏈行業一定要有科技賦能,企業要有數字化的能力,才能走得更遠。”冷鏈物流倉儲、運輸系統作為當前重點發展領域,各類新技術不斷涌現,如智能控溫與監測系統、冷鏈 GPS和RFID等,逐步打造標準化、可追溯化、高效化的冷鏈物流。
3、互聯網+食品安全
要解決互聯網+食品安全問題,要有一個前提和基礎:前提就是大數據建設,基礎就是云計算平臺,二者缺一不可。大數據與云計算的關系,就像一枚硬幣的正反面一樣密不可分。大數據必然無法用單臺的計算機進行處理,必須采用分布式計算架構。大數據的特色在于對海量數據的挖掘,但它必須依托云計算的分布式處理、分布式數據庫、云存儲和虛擬化技術。大數據和云計算適合各類行業應用,食品行業自然不會例外。二者的結合即“食品安全云”,就是食品安全工作通過與大數據、信息化、互聯網等領域的交融,實現食品質量追溯和標識的數據化、信息化,以大數據分析手段,幫助政府部門預測食品安全敏感信息,及時發現周期性、趨勢性食品安全重點問題;同時,還可為消費者提供食品產地、成分、營養、標準等信息和個性化服務,幫助消費者選擇安全放心食品。
新農利合創建冷鏈物流全產業鏈應用方案
基于當前冷鏈物流快速發展以及疫情防控常態化的問題,新農利合創建了一套完善的冷鏈物流全產業鏈應用服務解決方案,并與北菜集團等在冷鏈領域取得巨大成就的企業達成戰略合作,共同致力于打造服務農產品批發市場、冷鏈物流園區等的智慧冷鏈物流管理系統,建設農產品冷鏈、生鮮配送中心,重點支持“農批對接”、“農超對接”、“直接配送”,這對深入推進國家“菜籃子”工程建設,抓好農產品穩產保供,全力支持保障農產品市場供應,對建立農產品現代流通格局有著積極的助力作用。